央視網(記者王甲鑄 報道)實際招聘當中,當企業具體的用工需求和畢業生的就業意愿相遇,其意向效果往往是打折扣的。 記者在招聘會上看到,各企業、崗位給出的基本月薪集中在1500~2200元之間。如果想拿到更高的薪水,則需要更多的工作經驗,更多的崗位也多以營銷類業務員為主。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在招聘會上有4家保險公司招聘業務員,在畢業生眼里這實際屬于營銷類工作,但是在對外發布的用人專業需求卻顯示為金融。同樣有兩家機械類民營企業招聘需要長期出差的業務員,這在畢業生眼里同樣屬于營銷類工作,而這顯然不是金融和機械專業畢業生的第一選擇。 計算機軟件專業的王磊周在當天投完20份簡歷之后,拿到的兩份面試意向均為教育機構的營銷offer。參加完招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磊周拿著這兩份面試通知單舉棋不定,因為都不合自己的心意。 另外一方面,畢業生的就業預期以及對自我的定位與市場存在較大的現實差距。采訪中一位畢業生表示,民企和個體企業的社保和福利根本沒法和國企、外企比,“住房公積金差了十幾倍,我不會去。”而一個負責招聘的某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則直言不諱:好多大學生一坐下就問我們能給多少工資,福利怎么樣,我連你基本情況都還不了解呢,這怎么談? 一位長期從事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業內人士則指出,好的企業真正想招聘大學生都是直接進校園,一般進招聘會的企業,他們需要的都是有經驗的一般性人才,或者到招聘會來也就是為了給企業做宣傳而已,“也算是招聘會一景吧”。 杜直前,陜西省人才中心畢業生部主管,一直直面畢業生以及就業工作。“很多孩子不找工作,或者就想在某個城市工作,各種奇怪的想法”讓他也無法理解:吃不了苦,想法不實際,沒有準確的自我定位,怎么可能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 “所有的畢業生都認為自己應該是坐辦公室的,這就很奇怪,而實際上他們的能力也很有問題,畢業后才都跑去上各種培訓班”。 7年來,杜直前每年都要做數十場的進校園就業指導活動,這已經讓他成為陜西就業指導領域的專家。在他看來,我國持續多年的畢業生就業難題根本原因是國家經濟產業結構不均衡,“第三產業比例不高,這才應該是吸引大學生就業的主體,同時學校在這方面的引導也比較差,專業設置沒有層次,培養模式有問題,你比如一個工科院校設法學專業,你說你設法學專業干什么?” 5月22日晚,西安南郊一家一本院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大樓內,一場已經連續進行了6屆的模擬招聘會決賽正在進行,8名參賽同學模擬競聘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職位。現場盡管沒有參賽學生能夠把人力資源經理這一職位闡述清楚,但稚嫩的自我推介依然無法抵擋他們在2年后走向職場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