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在這里打卡,明天就去隔壁報到了;今天還是同事,明天就成了競爭對手。作為職場人,對于年底這樣的跳槽事件已見怪不怪。 目前,跳槽成為職場中獲得更高薪酬、更理想工作環境、更大發展空間的重要手段。但跳槽失敗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其中三類跳槽者最易受傷。 逃避型:因環境、人際關系變化而跳槽 建議:先考慮清楚是自己有問題,還是環境有問題 其實并不是每個人跳槽都是為了工資更高、待遇更好,也有不少人覺得職場環境與心情很重要,當這些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選擇跳槽。 小許在一家中等規模的物流公司上班已經6年,雖然期間也有一些跳槽機會,但他始終沒有想過要離開這家公司。因為他不喜歡變化,而且部門經理人很好,對待下屬寬嚴相濟,部門業績一直是公司里最好的。6年來,大家都過得輕松而充實。但上個月,小許跳槽了,因為換了經理,整個部門的風氣變了。 據小許講,新經理上任后,幾乎每天都有人挨罵。平時只要經理在,大家就如臨大敵,做事小心謹慎。最痛苦的是每星期一的例會,必須報告你上個星期做了什么,這個禮拜打算做什么,然后會告訴你這也不對,那也不行。如果有人上個星期沒有做好某件事,開會時一定會被當作重點批評對象。在這種環境里待著,人變得很壓抑,心情很糟,最終大多數人選擇了跳槽,小許就是其中一個。 點評:這種逃避型跳槽要從兩方面來考慮:有些時候確實是上司性格問題,不得不走;但有的時候是因為跳槽者不夠成熟,不知道如何與上司、同事溝通交流。這些人如果不改變自身的處事方式,即使跳槽,也很難有大的發展,因為在新的公司你很有可能碰到更難相處的上司和同事。 另外,現在職場上拿跳槽當家常便飯的大有人在,他們大多也屬于此類型。他們在企業中資歷往往比較淺,也沒有什么特長和技能,但“這山望著那山高”。因為沒有成績,平時不被上司或老板重視,企業給的待遇自然也低,于是就有了“懷才不遇”的感覺,就埋怨環境,到了一個新的單位,依然不滿意,只好接著跳。 沖動型:一時頭腦發熱的選擇 建議:在跨行業跳槽時一定要三思 有些人近期原本沒有跳槽的打算,但看到身邊的人在跳槽就心癢,偶爾得知有更好的單位在招聘,于是一時頭腦發熱跳了槽。小艾就是其中之一。 小艾原來在一家國內數一數二的網站做銷售工作,收入很不錯,但工作幾年下來,覺得不會再有大的發展。偶爾聽朋友說起一家世界500強的醫藥公司有豐厚的底薪、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頗具前途的發展前景,他一沖動選擇了跳槽去做醫藥代表。跳槽初期,小艾興奮不已,覺得自己這一步走得值。但半年后,小艾有些郁悶了。因為當他真正進入這個行業后,發現一切都比預料的困難得多,晦澀難懂的醫藥名詞、“黑暗”的業務銷售模式、混亂的內部管理,都讓他一籌莫展。 按說他可以再跳槽,但面對豐厚的薪酬和福利,他有點舍不得,最終選擇留下來拼命地學著適應。 點評:跨行業跳槽的失敗案例很多,主要原因是敗在不適應新行業的游戲規則上。其實,如果跳槽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高的薪酬,或更看好這個行業的發展,那么想辦法適應這個行業的“行規”,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反之,如果覺得自己的做人原則更重要,跳槽之后的親身體驗已經證明自己不適應這個行業,就應該迅速離開,不要試圖靠一己之力改變一個行業。 同行業跳槽也會碰到前后公司的管理模式、行為方式上的沖突,尤其是從大企業向小企業跳槽。小企業大多是私營性質,在大企業呆慣了的跳槽者往往沖著高薪高職而來,卻受不了那種家族式的、小氣的管理模式,最后也會忍不住走人。 禁忌型:帶著團隊和技術跳槽 建議:它雖可提高身價,但對未來發展不利,最好不要這樣做 在職場中,跳槽時帶走團隊和技術是大忌,但因為這樣做容易在新公司得勢,因此還是有不少人觸碰這條底線。 點評:對于帶著技術走的跳槽者,職場中的評價幾乎是一致的—可惡。新公司在用這樣的跳槽者時,往往會盡量避免讓其再接觸核心技術,以防他們過兩年故伎重演。因此,這類跳槽者到了新公司以后,開始時春風得意,漸漸就會有束手束腳的感覺。 與單兵作戰相比,團隊跳槽似乎境遇會好一些。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團隊帶頭人在業界有一定號召力,帶團隊出走的目的大多為了自立門戶,即便換個東家也為了尋求更大的話語權。但團隊跳槽引起的巨大震蕩,足以使任何東家心驚膽戰。對于老東家,曾經的戰友突然變成了敵人,而且這個敵人熟悉自己的全套路數,這自然很可怕;對于新東家,也難保這個團隊帶頭人未來不會對自己也來這么一手,所以從合作的第一天就會防著這個團隊。 說白了,團隊和技術都是跳槽者認為可以提高身價的法寶,但事實證明,持有這些法寶跳槽,往往會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造成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