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背后的社會病 更應對癥下藥
|
發表時間:2015/1/7 瀏覽 2124 次 |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人均GDP已經接近7000美元,達到了中上收入國家水平。然而,勞動者的年工作時間是2000~2200小時左右,這個數字相當于英美德法等國家20世紀20~50年代的水平。 國人加班是種社會病,然而病癥最嚴重的當屬低收入、低技能工種。在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三來一補企業,工人如果僅僅依靠八小時工作制,其微薄薪水無法支付日常開支。被動或“主動”加班,成為工人們必須承受的宿命。 然而,對工人最大的威脅,在于惡劣的工作環境,尤其是某些工種,如果不加上完善的安全防護,會給工人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危害,如粉塵類、放射性物質類(電離輻射)、化學物質類領域。在這些企業,工人們因為長期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加班,導致職業病纏身,維權時又往往被當成勞動糾紛,由勞動部門仲裁,多個部門相互“打架”的職業病危害防范體系,讓工人們加班換來的不是工資增收,而是未來無止境的治病負擔,這是比加班更危害社會的惡性病。 對于看似光鮮的白領來說,加班表面上是一種自覺,但沒有哪個企業會公開宣揚員工加班有理。而建立在績效考核、末位淘汰之上的管理機制,又會逼迫所有員工都“自覺”待在辦公室里,通宵達旦地加班。白領們自然不會遭遇農民工那種直接對身體造成傷害的物理環境,但卻處于亞健康的企業文化環境中,不加班會被同事和上級鄙視,排斥出主流圈子外,更容易造成與他人競爭中的不利位置。而在加班的過程中,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職業焦慮無時無刻不纏繞著每個人:加班何時是個頭?我加班少了,是不是會被比我聰明而且還更拼命的人,遠遠甩在后面?我這樣加班下去,能取得與付出同等的回報嗎? 當社會、企業到個人,都在奉行同一種價值取向,以加班為榮,以所謂的業績至上為美,人就會被異化成被鞭子不停抽打的陀螺。茫然、失落與痛苦所導致的精神傷害,與長期加班帶來的身體透支,對人身心有致命壓迫。類似白領猝死的新聞愈來愈多,也就不難理解。 加班背后的社會病更需對癥下藥,監管缺位所導致的農民工在不安全環境中加班,白領將自己放置在企業流水線上的畸形加班文化,都需及時根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