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族:誰能熬過職業寒冬?
|
發表時間:2005/9/9 瀏覽 7978 次 |
高薪固然好,但是一不小心,你就有可能栽進高薪的陷阱,成為高薪的犧牲品而被迫走人。
在美國,現年60歲的理查德。格拉索曾經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作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他哪怕捂著嘴打個噴嚏,整條華爾街也會奔走相告。
格拉索不僅在美國金融界“一言九鼎”,而且憑著與全球各地政要共同主持開盤儀式的“一錘子買賣”,他早已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
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位權勢逼人的格拉索,會在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狼狽下臺,原因是他拿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高薪。據美國媒體報道,格拉索2003年獲取了總額為1.39億美元的天價退休薪酬,這個數字相當于紐約證交所過去3年凈利潤的總和。
自格拉索達1.39億美元的退休薪酬計劃公布以來,立即在美國引起了“大地震”,尤其是近年來在股市中損失慘重的普通投資者,更是對格拉索在熊市年代仍然領取巨額薪酬感到憤怒。他們認,在散戶投資人紛紛被套的情況下,作為監管機構負責人,格拉索非但不和大眾同舟共濟,反而心安理得地領取這筆“旱澇保收”的巨額報酬,實在有失公允。最終格拉索被迫辭職,并遭受到證交所的調查。
因為高薪而失業,格拉索顯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高薪泡沫
格拉索的例子說明,高薪人才是職場上的佼佼者,令人羨慕;但是佼佼者的勝利是暫時的,他們也會遇到危機。事實上,隨著職場對高端人才的要求的不斷提高,一些高薪人才已經面臨了潛在的職業發展危機。 甚至已經遭受到了與“格拉索”相同的遭遇,在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遭到解職或者被迫辭職。
而在目前的中國職場,有一個“高薪泡沫”的說法正在流行,大意是行政經理、財務經理、結匯開單員、電腦程序員、PC技術人員等職位,其高薪地位已經岌岌可危,而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們擁有的高薪就會像泡沫一樣被擠去。業內人士形容,這個說法就像一個“職場炸彈”。
具體來說,五類高薪職位將慘遭淘汰。
第一類是技術含量偏低的高薪職位,例如人事經理、行政經理、高級秘書等,這類職位工作內涵不太豐富,高薪是前些年泡沫經濟的產物。
第二類是重復性較高的工作,有些工作看似復雜,其實只需學上幾年就能勝任,譬如銀行結匯開單人員。
第三類是僅掌握單一技能的高薪者,例如電腦程序員、翻譯等職位,高薪地位已岌岌可危。
第四類是電腦化程度增強后,復雜性風險度工作難度大幅降低的高薪職位,例如某些財務經理、生產經理、倉儲經理、品保經理等,原本很復雜的工作程序將被電腦逐步替代。
第五類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高新技術領域中掌握落后技術的高薪人員。例如,靠PC機成為電腦人才的高薪者,如無法進入大企業掌握大型機的新穎技術,最后只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職業經理人是商品,決定于價值,左右于供求。這其中薪酬不但是個象征,而且也是莎翁筆下 “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這句話作為一個人生命題被英若誠翻譯為 “生存還是死亡是個問題”,對格拉索那樣的高官如此,對眾多稍顯普通一點的職業經理人也如此。
職場法則
兩個世紀前,哲學家認為“在從事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 所以擇業的標準是獨立,是創造,是尊嚴。
兩個世紀后的今天,職業經理人也在考慮職業選擇的問題,不過標準更加多元化,薪酬成為標準之一。
對財富的追求并不悖于職業道德。相反,知識成了商品,職業經理也成了商品,任何一個老板都會盡力地去追求產品價值的最大化。職業經理既然是商品,就應該去追求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在追求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地豐富創造財富的能力,這就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值得肯定的道德。
但高薪職業并不能永遠獲得高薪的。判斷一個高薪職業能否持久的標準在于兩點:一是看這個職業可帶來的有用性資源,即這個職業的社會需求彈性。需求量越大,這個職業就會有更強的競爭力,它也就越持久;反之,亦然。二是看這個職業的投入成本有多大,一般而言,科技含量高的職業都是高薪職業,那是因為它的投入成本高,教育投入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為了避免高薪危機,從業人員應該牢記自己的貢獻應該稍微超出老板的預期,通過創造附加值讓他感到驚喜,或者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把自己塑造成希缺的復合型人才等辦法,將自己的高薪生涯不斷延長。
度過危機的辦法
一句關于壽險的宣傳語給人留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