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線告急 IC行業力攬新人
|
發表時間:2005/12/16 瀏覽 3840 次 |
半導體行業人才緊缺,企業除了高薪“挖角”、吸引“海歸”之外,培養新人開始提上議事日程。日前在滬上舉行的一場“半導體行業人才招聘會”上,1/3崗位面向應屆畢業生,招聘新人進行培養成為業內共識。專場招聘會吸引了滬上高校相關專業的眾多學子。
一邊緊缺 一邊流失 近日,由上海時代人才有限公司、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共同舉辦的國內首個“半導體行業人才招聘會”,積聚了27家IC業內知名企業進行現場人才招聘,其中1/3崗位面向應屆畢業生。
記者在招聘會上看到,宏茂微電子、宏力半導體、松下半導體、中芯國際、英特爾產品、上海貝嶺、華虹等知名企業均有現場招聘,且各家的需求職位都不少,主要集中在研發/設計、技術/工藝、銷售/市場以及質量/測試等方面。其中,宏力半導體、上海貝嶺、華虹等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相對較多。
“半導體人才緊缺已經是整個行業不爭的事實。”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中國總裁丁輝文先生表示,“行業正在高速發展,幾乎每家公司都在喊缺人,而中國每年有30多萬微電子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大多數沒有進入IC行業。”換言之,一邊是人才緊缺,一邊卻是新人的流失。
“IC行業很新,很多學生缺少了解,就算是微電子對口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也常常不知道具體工作是怎么一回事,以至這些學生在畢業時都流向了其它行業。”丁輝文告訴記者。其結果是,業內“挖角”盛行,而人才的缺口卻越來越大,與急劇膨脹的產業發展相比,“人才庫”的“水池”越來越淺。
缺口越來越大 “挖角”無力回天
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蔣守雷向記者介紹說,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半導體行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所在,世界主要半導體公司都已先后來到了中國圖謀發展。僅就上海來說,2003年全市IC產業年總產值為108億元,2004年則上升到了230億元,翻了一番還多。上海現有集成電路企業近400家,IC設計公司就有100多家。
“華虹、中芯國際、貝嶺、Intel、臺積電、和艦,但凡有名有姓的IC企業都已經進入中國發展,而且上述各個公司還在不斷增加投入,對人才的需求胃口很大。”蔣秘書長告訴記者。中芯國際起初只有1千多人,而去年人員已經達到了7千余人,眼下還在不斷招人,在當天的招聘會上,中芯國際的市場分析、軟件工程師、系統工程師、開發工程師等10多個職位虛位以待。
根據SEMI的預測,未來3-5年,中國還會新建20條左右的半導體生產線,其中大部分會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產業的不斷擴容,帶來的是專業人才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缺口不斷拉大。以上海為例,目前有4萬名左右的半導體從業人員,其中專業技術人員為1.6萬名,這個數字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
“由于人才緊缺,IC行業的‘挖角’司空見慣,企業間的人員流動很大,但從整個產業的發展來看,僅靠‘挖角’并不能填補人才缺口,必須大力培養新人。”丁輝文說。
“人才鏈”各個環節都需“輸血”
目前,集成電路行業主要涉及IC設計、IC制造和封裝測試,以及制造所需要的設備、材料、技術和相關軟件服務等領域,“整個行業的人才涉及30多個學科,并不僅僅是微電子專業,化學、物理、機電一體化、材料、軟件等專業的人才都有需求,需要積聚管理、研發、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生產工藝各個方面的人才。”丁輝文說。“而目前,國內企業從高級管理人才,到研發設計人員,再到工廠里的操作工人都缺,”他表示,IC行業整個“人才鏈”都需要輸血。
在IC設計方面,中國現在有IC設計公司400多家,但有經驗的設計人才不足4000人。相比之下,美國IC設計行業擁有50萬名有經驗的設計人才。據大致統計,設計人才在未來5年的需求大約要增長2-3倍。與此同時,從業人員經驗不足,一般都只有2-3年的工作經驗,擁有4-6年工作經驗的就是高級工程師了,而且為數較少。目前,企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設計工程師、版圖設計工程師、模擬設計工程師;而在IC生產制造和封裝測試環節,各類生產工藝方面的工程師、制造工程師、品質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包括一線的藍領都供不應求。
招聘新人以技術職位為主
記者注意到,各家招聘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業內企業,需求主要集中在研發和生產等技術職位,客戶服務、翻譯等職位也有一定需求。
上海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面向應屆畢業生的職位主要是各個方向的研發工程師,包括邏輯技術方向、記憶體方向、設計方向等,以及生產制造方面的工程師,如工藝整合工程師、設備工程師、工藝工程師等;宏茂微電子、美國科田公司等的客戶服務工程師、行政人員對應屆畢業生也有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