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才市全線飄紅 上海銀行業人才戰打響
|
發表時間:2006/8/31 瀏覽 1782 次 |
“對于在華外資金融機構來說,2005年的主要工作是布局,把關鍵的‘棋子’布好。2006、2007年,外資機構將迎來用人高峰。”渣打銀行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彭海濤曾這樣描述未來。
按照WTO協議,金融業距離開放僅剩下半年左右的時間,外資金融機構驟然加快了在國內攻城掠地的步伐。上海銀監局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又新增了12家,使代表處總數首次達到了100家。不難看出,一場銀行領域人才爭奪戰已經打響。
金融才市全線飄紅
從加速參股中資銀行、增設分支機構,到快速推進本土化進程,外資銀行整個過程都在不斷招兵買馬。種種跡象表明,隨著外資銀行搶灘中國的步伐加快,用人高峰也隨之提前。
招募觸角四處延伸
為盡快打開中國金融市場的大門,外資銀行幾乎不遺余力。匯豐先是入股平安,接著又以17.5億美元收購中國交通銀行19.9%的股份;荷蘭國際集團以約17億人民幣收購北京銀行19.9%股份;高盛、安聯和運通三大金融巨頭聯手投資中國工商銀行30多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則以31億美元購買中國銀行10%的股權;建行則向美洲銀行出售了9%的股份,價值30億美元。
從加快設立外資銀行分行到參股中資銀行,再到積極拓展中間業務,外資銀行加緊了對中國市場的滲透。據上海銀監局透露的信息,截至2006年3月末,上海有外資銀行營業性分支機構87家(包括1家貨幣經紀公司和2家外資汽車金融公司),3年凈增機構25家,其中2005年新增營業性分支機構18家。上海銀監局還表示,目前還有4家外資銀行分行和5家外資銀行支行正在籌建。
正因為如此,外資銀行對人才的需求量正在成倍增長,近期的招聘中更是加上了“海量”二字。記者從招聘網站上發現,渣打、花旗、匯豐、恒生、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等外資銀行正在招聘中,招聘范圍覆蓋上海、深圳、廣州、北京、成都、廈門等近20個城市,幾乎所有的崗位都沒有人數限制。同時,招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廈門國際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許多中資銀行也在大舉攬才,崗位幾乎涉及銀行所有業務部門,包括客服部、信用卡部、理財部、信貸部、風險管理部等。
外資銀行先聲“奪”人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接受了北美十大銀行之一的加拿大皇家銀行捐贈的“加皇銀行獎學金”。業內人士指出,作為剛進入的中國的外資銀行機構,加拿大皇家銀行已經在為打開中國金融市場而進行人才布局。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加拿大皇家銀行首席運營官芭芭拉毫不掩飾對金融人才的渴求:“加拿大皇家銀行一向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捐贈獎學金以激勵學生取得優異成績,也希望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能夠為金融業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人才培養似乎永遠跟不上行業的發展。如今,外資銀行布局中國的步伐幾乎是超速的。以上海為例,短短兩天之內,上海就增加了3家外資銀行的支行:5月30日,匯豐銀行在上海外籍人士聚居的古北開出上海的第五家支行;5月31日,恒生銀行在上海的第四家支行——安福路支行也登臺亮相;而在5月的最后一天,星展銀行的蘇州分行也掀起了紅蓋頭。
這僅僅是一個序曲,洶涌的擴張大潮已經蓄勢待發。星展銀行主席許文輝表示,未來將著重拓展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走廊的業務和網絡。目前,星展已在東莞、福州、杭州和天津設有代表處。就在上周,印度最大的商業銀行——印度國家銀行在上海開設其首家在華分行,同步展開人才招聘計劃。
“股權”、“高薪”大比拼
與其說是場人才戰,不如說是場“財力”大比拼。中資銀行招人許以“股權”,外資銀行則直接用“高薪”。外資開出的價碼通常高出中資幾倍。如果挖的是中資銀行高層,外資銀行動輒許以200萬元人民幣左右年薪。
外資銀行給予高薪誘惑
外資金融機構高速擴張,隨之而來的是對本土金融業人才近乎狂熱的需求。
“這幾個月來,已經有不下7家銀行來找過我了,它們主要是香港地區和新加坡銀行,也有一家歐洲銀行,基本上都是委托一些專業獵頭公司來跟我談加盟的條件。有一家港資銀行的總行部門總經理甚至親自飛到上海來跟我見面,姿態非常迫切。”某外資銀行信貸部經理張強(化名)告訴記者。
“外資銀行挖人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張強說,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外資銀行搜索目標已經從管理骨干向專業人才覆蓋,例如零售業務、公司業務、資金交易等業務骨干;手法也日趨豐富,包括獵頭尋找、私人介紹、公開招聘不一而足。據他透露,他所在的團隊中,從中資銀行跳槽過來的多為“熟人介紹”。
上海俊通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