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的錯?還是企業文化的錯?
|
發表時間:2006/7/7 瀏覽 1460 次 |
不同企業的文化環境是不同的,在中國這片大陸上,不同文化、制度的企業一起生存著,彼此相去甚遠,就好比微軟與中國電信,他們在管理上存在著重大區別,BILL GATES很難在中國電信里當家,電信的老總也未必能去微軟取代GATES。雖然不是每個職業人都馬上會碰到CEO般的難題,但在企業的中、下層,文化制度與個人性格、習性之間的不融合,一樣會導致尖銳的職業障礙。
赫敦案例
Lee在一家外資通訊企業里任項目經理,事實上主管整個上海區通訊配件的銷售與渠道。在去年底開始,Lee的公司管理層發生了較大改變,引來了新的投資方,公司政策從此移向內地,Lee也因此覺得事業不能自主,想獨立成家的念頭日盛。碰巧以前一家民營通訊企業老總對Lee賞識,邀請他去做副總,Lee欣然答應,以為共同創業的日子到來了。然而在幾個Lee帶去的項目順利完成后,他跟新老總的關系出現了裂痕,原來老總對Lee試圖引進的外資企業那些規章很不滿意,總覺得公司尚小,不用那么死板。在一些別的問題上,老總似乎也對Lee不滿,認為他太理想化。于是,Lee對公司的滿腔熱情也困惑了:到底是自己不適合民企的發展環境,沒有民企發展所必備的競爭力?
赫敦分析
Lee在外資企業中有過出色的業績,但在這家民營企業中卻碰到了與老總溝通上的問題。他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在新公司里,他忽視了老總的權威,以為憑借自己的正規企業經驗,就可以為公司創造出全新的運作模式。職業顧問認為,Lee的做法需要商榷,因為:
首先,大型外資企業的運做模式未必適合普通民企,因為企業根基不同,他們的形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大企業法制而僵化,小企業人制而靈活,各不通用;
其次,產權形態不同導致矛盾激化,普通民企的老總是企業的所有者,他有至高的權威感,作為一名他聘請的職業經理人,應充分理解這一點,越是職業能力強的人,越應該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換位思考能力。
最后,從外企帶來的對民企的優越感,顯得LEE有些心浮氣躁,他錯誤地低估一些問題的難度,也使得一同事對他疏遠,形成人際緊張。
綜上所述,職業顧問認為Lee的問題在于沒有很好的理解自己所在的職業環境;鑒于此,他需要一套完整的職業環境適應計劃,早日完成與公司的"打磨"過程。
赫敦案例
Renee作為一名職場新秀,在一家本地醫藥銷售公司打拼了一年,卻深為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所不滿。她的經理雖然業績不錯,但是作為一名新人,卻沒有人來指導她如果去開拓自己的市場,公司的資源對她來說基本是處于隔離狀態。從剛進公司開始到現在,完完全全要靠自己去摸索,去開拓。雖說一年下來也有了那么幾個"關系戶",但這些成就給她來的收益遠遠不及當初她對自己的要求。同時,在這個公司辛勤的"勞動"卻很少為上級所看重,因為作為一個相對本地的企業,上級更多只看中每個月最后完成的"數字",而極少去發現有潛力的新人,更不用說建立一套培訓體制去培養新的梯隊了。
Renee萌生了去意,在隨意地投了若干分簡歷之后,往往石沉大海,最向往的500強制藥企業的營銷和市場兩大Renee的"目標群體",往往都有著很高的門檻,象她這樣一位既沒有跨國公司經驗,又沒有太長工作經驗和業績的人,怎么能隨便得到大公司的青睞呢。而普通的中等公司,Renee又害怕剛出虎穴又入狼窩,碰到一個比現在公司都不如甚至更糟的企業。在左右為難下Renee來到了赫敦(上海)管理顧問公司,向赫敦職業顧問們吐出了心中的困惑。
赫敦分析
Renee碰到的公司,顯得不成熟而又有些散亂,這些公司一般對新人的關照少,也不成體系,作為銷售,容易有寂寞感,有了一定成績后,也缺少肯定。職業顧問對Renee嘗試重新定位。
在幾種職業測評工具的交叉分析中,職業顧問發現:Renee性格外向偏中,思維敏捷,但缺少縝密,做事憑直覺的時候多,猶豫而后行的時候少,對外界的認識基于廣泛接觸而非狹窄思考型。根據職業心理學,這樣的性格適合做市場類工作,調研類工作,偏于銷售類和管理類,不適合研發類,技術類。
據此,職業顧問認為Renee職業選擇沒有違背她的個性,具有長遠發展的可能。
Renee的職業規劃路線:醫藥銷售-銷售經理-區域總監-高級管理層(職業經理人),或者:醫藥銷售--市場開發-市場策劃--市場總監。
目前最適合Renee的職業定位:無疑還是銷售類,如果適當的求職策略加上一點運氣,她可能直接進入市場部,獲得一個更高速的起步。
赫敦職業顧問啟示錄
對此,資深職業顧問王路明女士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