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領袖?先瞄準老板身邊的位置
|
發表時間:2006/7/5 瀏覽 1545 次 |
想成為領袖,高人一等的格局與視野是決定職涯的關鍵。但盱衡全局的能力要怎么學?跟在老板身邊學!
而跟隨老板出入的特別助理,可以看到董事會的決策機密、談判桌上的角力競和、接觸層峰、累積人脈……正是一個培養領導者的位置。
想擁有領導者的視野嗎?來試試“特別助理”這行業吧!
《30》雜志曾報導IBM公司的特助計畫,總經理許朱勝從不同部門挑選4位精英,分別跟在他身邊3個月學習如何當決策者,這是IBM培養接班人的方法。許多企業也是同樣的晉升邏輯,能雀屏中選成特助者,常常是公司有心栽培的領袖。
特助職位不再專屬于世襲接班人,當前許多成功人士都曾擔任過特助。例如,現任英特爾總裁暨營運長歐德寧,年輕時被創辦人葛洛夫欽點為總裁特助;匯豐投資管理亞太區行政總裁裴布雷(Blair Pickerell),早年也曾是怡和集團(怡富投資前身)主席特助。高階經理人管理公司,身邊特別助理不再只是第二代,而是更具備專業能力的核心幕僚。
特助的特別歷練
特別助理的待遇不低,但工作負荷量非常大,太平洋SOGO與東森媒體集團的特助都表示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待命;也有因公事繁忙,好幾年沒休長假的例子。但媳婦熬成婆后,未來出路無限寬廣,有人另創前程,自己開公司;有的被老板調為手下大將,專司負責統領整個部門;也有人發覺自己善于謀略,樂于維持幕僚的角色。簡而言之,歷練過特助工作,讓你有實力足以適應任何位子。但要如何才能成為特助,獲得接班候選人的證明?其工作內容是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項為何?本期《30》雜志特地采訪各領域特助菁英,分享他們最實時的經驗與叮嚀,并細細剖析特別助理這條路。
特助有2種
特別助理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工作“沒有固定的業務范圍”,小從提鞋、開門,大至企畫公司新開發案、溝通各部門,身份隨時在變,可以是打雜小弟,也可以是老板的分身,但萬變不離其宗:做老板需要的角色。
1.“執行型”特助
不過依年資與經歷的差別,在業界特助工作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執行型”特助,另一是“決策型”特助。“執行型”特助偏向事務性工作、不涉入決策,卻要求絕對的高效率。這類特助通常由資歷尚淺的年輕人擔任,老板看中的是資質潛力,愿意讓他跟在身邊學習磨練。
奧美廣告董事長白崇亮曾向媒體透露,他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亞洲化學董事長衣治凡的特別助理,頂著政大企研所光環只做收發公文、會議記錄等小事,白崇亮卻甘之如飴,因為借著看董事長批閱公文,他學習到公司運作背后的邏輯。
2.“決策型”特助
“決策型”特助是主子的核心幕僚,傳統企業最多這樣的例子,他們幾乎都是跟著老板十數年的老臣。但近年來,不一定要在固定企業累積10年經歷,許多專業人才也能成為“決策型”特助。老板倚賴其專業知識,針對企業的財務、行銷、公關等各領域提供建言,某些幕僚型特助甚至下轄有部門,身兼決策與執行兩功能。例如太平洋崇光百貨董事長特助賴季君,由于之前她在藝廊與基金會的工作經驗常與媒體打交道,具公關長才,特被遠東集團聘為鐘琴的特助,負責內外部公關。
當特助的3種路徑
1. 成為內部資深菁英
各家特助被發掘的過程千奇百怪,重點是得到老板欣賞。最常見的途徑是部門主管或資深員工被拔擢,這類特助的優勢在于“實時可用”,靠著在公司的經驗與人脈,協調溝通各部門時才能勝任愉快;也因為受企業文化熏陶較久,與上級之間有共同的目標與默契。
巨大機械(Giant)的總管理室特助許立忠就是一例,在秘書的職位待了8年之久,對公司的人事部門通熟摸透,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看中這點,把品牌行銷、人資調度等重任交給他,目前許立忠直接對董事長、總經理負責,還身兼好幾個部門業務。
2. 建立口碑被挖角
而有時企業必須注入活水,老板會延攬外面人才擔任特助,此時除了專業,更重視口碑。2003年鐘琴臨時接任太平洋SOGO百貨董事長,找特助時向朋友探聽人選,才挑上賴季君。歷任亞洲藝術中心、現代畫廊、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賴季君的歷屆老板都成了她的口碑保證。由于先前工作內容為負責媒體接觸,去年記者蜂擁而至要求專訪董事長,她都仔細過濾篩選,以免鐘琴遭受不必要干擾。
3. 表現突出被拔擢
沒有主管經歷、沒有業界長久累積的口碑,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靠著優異的工作表現,仍有機會擔任特別助理。中華電信助理管理師林心如,不過30出頭就有4年的特助經驗,當初就是因為一份行銷研究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