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3次就業高峰來臨 失業率達20%
|
發表時間:2006/6/19 瀏覽 1754 次 |
繼上個世紀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國企工人下崗浪潮后,第三次就業高峰已經到來。這次浪潮前鋒凸至,預計今年9月達到最高點,而且要蔓延“十一五”頭兩年。
在解決就業難題上,各方的努力可以用“千方百計”來形容——政府決策擲地有聲,企業充分挖掘社會責任,此外對青年“結構性失業”的心態調整,輔以專家的救治方案等等,這些措施都將是安全度過第三次就業高峰的保證。
第三次就業高峰進行時
“高校畢業生、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轉移勞動力、下崗職工業、退役軍人……種種因素使就業剛性矛盾仍然突出,勞動力總量增加以及產能過剩、貿易摩擦等原因,即將到來的第三就業高峰形勢嚴峻,有可能超過前兩次。”5月19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相關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稱。
所謂“第三次就業高峰”,目前并沒有具體的起始時間表,但這個概念已經成為我國理論界的共識。國家信息中心高輝清博士對這個概念的描述是:“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就業高峰,把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工人下崗算作第二次就業高峰,那么,我國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導致第三次就業高峰已經到來,預計在今年9月達到最高點,而且要蔓延“十一五”頭2年。”
“兒子找工作的事讓我頭疼——大學畢業,幾段臨時工做完就沒有著落了。”5月8日,上海市虹口區陳同文在自己簡陋的居室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面色嚴峻。
53歲的陳同文現在是上海虹港駕駛員培訓基地一位教練,1981年從下放地安徽明光回滬,被分配到供銷社日用雜貨公司做裝卸工,不久,公司倒閉,待業3年后再次就業。陳師傅經歷了建國后知青返城、國企下崗兩次失業灼痛,像他這樣的境遇不在少數。
4月10日,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消息稱,今年中國勞動力供給增量將達到峰值,勞動力資源增量達1700多萬人,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數量將達到1400萬人。與前兩次就業高峰相比,形成第三次高峰的人群更集中在青年人,包括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術人員和轉業軍人等,其解決方式也比前兩次更加多樣化。
實際失業人數到底有多少
中國社科院日前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2005年,下崗就業與社會保障成為城市居民最關心的社會問題,高失業率也成為了目前我國主要社會風險之一。
2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其他部門共同發布的《2006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顯示,2006年,勞動力供大于求壓力進一步加大,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勞動力資源增量有1700多萬人。
發改委預計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其中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約900萬人,下崗人員460萬人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40萬人,按政策需在城鎮安排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和退役軍人約300萬人。
而今年新增的崗位遠不能滿足就業需求: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業崗位800萬個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提供的就業崗位,預計今年城鎮可新增崗位僅有1100萬個。
因此,面對今年需要安排就業的2500萬人和1100萬個可新增崗位,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數量達1400萬人,這個數字比去年增加100萬人。
據中國社科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顯示,“十一五”期間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在500萬到550萬之間。如果農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轉移1000萬勞動力,加上往年失業的人口,“十一五”期間可能有四、五千萬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十一五”的頭兩年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最快的兩年,也是就業壓力最大的兩年。
事實上,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情況比發改委預計的還要嚴重,“新增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總量規模壓力大”是我國就業的特點,未來一段時間就業壓力還將繼續增大。
據新華社報道,“2006年中國失業率大約在4.6%以內,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將達900萬人。農民工和大學生是中國近五年內的兩大就業團體,在謀求就業機會問題上,前者顯然比后者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從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
“目前國家公布的失業率只統計了城鎮失業情況,并沒有包括現在農村的1.5億富余勞動力。如果把1.5億農村富余勞動力算入,我國失業率就要高達20%。”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燕波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另外目前的失業率統計中也沒有包括500萬下崗職工,因為下崗職工盡管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但他還是企業的人,沒有和企業解除勞動合同。如果以后“下崗”和“失業”完全實現并軌,兩部分人就將合并計算,那么我們的失業率的數字就將更高。”
&nb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