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編輯:媒體新人力
|
發表時間:2006/6/13 瀏覽 1863 次 |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站新聞編輯也成為一個新興職業。中國的網絡編輯行業,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而逐漸壯大。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示了第三批的十種新行業中,“網絡編輯員”名列其中,同時也發布了網絡編輯的職業標準,推出網絡編輯的職業資格考試,考試合格者將獲得《專業技術水平認證證書》,作為從業資質。
2006年4月,一個名為“互聯網新聞與信息編輯”的人才認證項目已在上海啟動,今后上海市所有從事網絡新聞編輯的人員,都必須持證上崗。這也是我國首次對互聯網新聞從業人員進行職業資質認定。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高峰期。今年以web2.0為概念網站都非;,很多外國風險投資也注入這個領域,由此也誕生了很多新的網站。在行業火爆的情形下,網站的人力資本也進入了通貨膨脹期,各個網站都在互相挖人和引進人才;再則,有很多出去創業的網站員工,不僅自己走了,還會拉走一些人合作,這些都造成最近各大網站的人員流動頻繁,因此也提升了網絡編輯的身價。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站新聞編輯也成為一個新興職業。中國的網絡編輯行業,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而逐漸壯大。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種新行業中,“網絡編輯員”名列其中,同時也發布了網絡編輯的職業標準,推出網絡編輯的職業資格考試,考試合格者將獲得《專業技術水平認證證書》,作為從業資質!
300萬大軍
我國網站總數近70萬個,據有關部門估算,目前我國擁有網絡編輯從業人員近300萬人。而我國傳統媒體所有編輯記者才75萬人,網絡媒體從業人員已經從規模和數量上超過傳統媒體。
同時,現在網站編輯的學科背景與五年前相比,也有了顯著的變化。2000年以前,有著計算機學科背景的編輯成為各大網站的主力軍,因為還處于技術主導時代的網站,需要懂技術的人員來日常更新,但在2000年以后,網絡媒體競爭逐漸激烈,內容為王的理念被視為網站發展“圣經”,有著社會科學背景的編輯逐漸占據主流,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進入網絡大潮。從2004年開始,網絡媒體從業人員與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進行大輪換,網站人力資源結構也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既有新聞、計算機的專業人才,也有涉及中文、法律、財經、歷史、外語等專業的人員。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站之間的競爭也更趨激烈。網站之間的競爭,除了內容要更豐富、質量要更高以外,對網站的“反應”速度要求也更高,既包括對重大新聞第一時間的爭奪報道,也包括網站之間更新速度的競爭。這就注定了網絡媒體工作的高強度與高效率。因此,網絡編輯大多是年輕人,網絡編輯的流動性強,就成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當然,高強度的工作基本也是用高回報作為補償的。網絡編輯的薪資水平一般地要高于社會平均薪資水平。據《文匯報》2005年報道,“類似于在新浪和搜狐的網絡編輯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職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不同級別網站的網絡編輯薪酬差別也很懸殊,三大門戶網站網絡編輯薪酬會高于傳統媒體電子版的網絡編輯,年薪平均在6萬元左右,但勞動強度也遠遠高于其他網站。”當然,網絡編輯的收入水平也并非都很高,具體也會受到網站的影響力、網站的盈利水平、網站人才戰略的偏重等等因素的制約。
從“搬運工”開始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網絡編輯員的工作內容概括為:“采集素材,進行分類和加工;對稿件內容進行編輯加工、審核及監控;撰寫稿件;運用信息發布系統或相關軟件進行網頁制作;組織網上調查及論壇管理;進行網站專題、欄目、頻道的策劃及實施!
當然,這只是對網絡編輯工作的大致概括。網絡編輯的實際工作則大大超出了這個范圍。目前,業內對網絡編輯的形容大致有以下幾種:“網絡搬運工”、“文字型網絡寫手”、“技術型網絡寫手”、“網站架構的靈魂”。其實,這幾種描述都或多或少反應了網絡編輯的職業性質,但是又都不是很準確。
很多網站編輯在談到自己初入網站時的經歷,提到最多的幾個詞是“搬運工”、“機械”、“復制粘貼”。大多數網站編輯入行時的工作,都是簡單地復制粘貼,將一篇文章從彼處“搬運”到此處。干得時間長了,資歷越來越深,才可以開始策劃主題,收入也會不斷漲高。所以,對于剛入行的網站編輯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下去。
網絡編輯需要從茫茫“網海”中高效率地尋找并提取有效信息,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文字加工工作,還需要對網站及內容進行相關的技術操作。但是,網絡編輯不是單純的信息搜集員,他還需要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網絡編輯也不是純粹的文字編輯,更不僅僅是對單一文章進行編輯的編輯;網絡編輯當然也不是一個簡單的 |
|